10分钟内快速回电
对许多资源,不到穷竭时分,人类总察觉不到其珍贵。商标即是其中一例--基于目前为止全面的专利及语料数据库,Beebe和Fromer发表于Havard Law Review的研究发现:在美国,适合进行商标注册的文本很可能马上就要用完了。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,商标资源的缺乏很可能将抑制竞争、减损社会福利。
无论是常用词语还是个体姓氏,都已有一大半被注册为了商标。词汇愈常用,则被注册为商标的比例越高:以排名前1000的词汇为例,已有超过80%成为了商标;还没有被“安排”上的,一般都是诸如“death”“difficult”等寓意不佳的词汇;姓氏方面亦存在类似的情况。相对而言较为琅琅上口的单音节词,也已被注册得差不多了。
以下两方面的探索丰富了前述结果。首先,如果一个词被注册为商标,后来者不仅不能再使用这个词,他们也不能使用相近的词作为商标。文章以Jaro-Winkler距离作为相似程度的度量,以0.875作为阈值,结果发现:基于这一标准,常用词或姓名中,已被注册商标的比例达到了接近九成!其次,不同行业内部,商标的紧俏程度也不尽相同。其中,电子产品、服装、商业管理、文化娱乐及体育这几个类别是“重灾区”:常见词或姓氏基本都已经“沦为”商标。
首先,进入21世纪后,想要注册商标的企业越来越发现他们只能“退而求其次”:无论是申请的商标还是获批的商标,其中常用词或单音节词的比例在减少,“新词”的比例在增加,商标的长度也在增加;其次,“新词”未能充分缓解商标耗尽的压力--围绕同一商标展开的纠纷数量随时间几乎呈直线上升;相比之前已拥有至少一个商标的企业,新企业注册商标变得越来越难--被拒比例高,复核成功率低。
看完还是不懂?输入您的问题 >>